肖世红:浅议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作者:肖世红 时间:2007-07-04 点击数:

浅议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肖世红

(宋家中心校副校长)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是反映个人自我道德追求的文化精粹,是民族精神的宝贵历史遗产,当然也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始终坚持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好五个环节,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一、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校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美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有的教材,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课程,善于发现并利用课程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其与当代青少年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应该注意到,作为21世纪的学生,时代已经在他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些新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正在慢慢影响着当代青少年。因此,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紧紧扣住“时代性原则”,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二、整合——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

传统美德教育决不能“单打一”,需要和其他的各类教育进行整合。在由学生最实际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校以团委、学生会和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将传统美德教育与之整合。如在戴红领巾的仪式中,始终让孩子们感受到,这鲜红的领巾代表的是红旗的一角,是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先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始终贯穿着为祖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基调,从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把中华传统美德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伴随着青春的气息,永远留存在所有孩子们的心中,催促着学生们在未来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扩大和加深中华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三、 体验——传统美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

传统美德教育不但要求学生要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了解之后,努力进行道德实践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行。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以访问、街头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完成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中华传统美德而骄傲。


、陶冶——传统美德教育与教育环境建设相结合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和无形的。如在校园内悬挂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伟大哲人、具有崇高品质的人物肖像和生平事迹以及美德格言。通过宣传,使学生们不但对这些人物有了了解,而且对于他们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在人际关系上,学校要倡导“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思想,在学业上,学校要倡导“敬业”、“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理念,在爱国情感上,学校要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在这些学校软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们起到了最好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五、沟通——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相结合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沟通作用,使其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发挥作用是近年来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学校要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全面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悠久的历史,充分领略传统美德的魅力。在“实效性”原则的指导下,在每个班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都随时随地把自己班级的主题活动信息、学生的心得体会、实践体验的感受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使有益的教育信息依靠网络优势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传播时间和空间。现代化的教育形式,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合理地整合,不但发挥了网络快速、便捷、及时的巨大优势:让中华传统美德这个古老的命题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得到学生们更广泛的认可,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面。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总结经验,努力构建最有效的运行模式,使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教育成为既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反映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特色课程。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五粮液大道东段酒圣路8号;邮编:644000;邮箱:sxj629@163.com;电话:0831- 3706971

Copyright© 2019 Powered by Yibinu.cn,四川宜宾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