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当代蜀学与巴蜀学派”栏目刊文介绍
作者:中心原创 时间:2018-12-31 点击数: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与《宜宾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当代蜀学与巴蜀学派”栏目已开办多年,该栏目由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明(宜宾学院教授,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凡有该栏目出现,均刊有《主持人语》,以对所刊文章作一点评。《宜宾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4期、第8期、第10期设有该栏目,共收录文章11篇,现对这些文章作一介绍,并附上《主持人语》。
一、《宜宾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当代蜀学与巴蜀学派”栏目收录文章两篇:第一篇为陕西理工大学邵华博士的《徐复观的历史认识论》,第二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董凌锋博士的《宋育仁税收思想初探》。
《主持人语》(韩星、杨永明):
邵华教授对徐复观史学思想有长期的研究,写过一系列严谨扎实的论文,《徐复观的历史认识论》是其新作,对学界罕有论及的徐复观的历史认识论问题做了深入解析和评述。在台湾曾经发生过 “考证与义理”之争的学术论战,徐复观通过对民国以来以傅斯年为代表的 “史料派”的批判反思,意识到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史家主体意识的渗入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强调主客体之间始终处于不断地对话、理解过程中。他也受到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的影响,重视历史研究的当下意义。这对新儒学的研究与重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税收关系国计民生,意义重大,晚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其中不合理的税制则是制约国家税收近代化以及经济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之一。董凌锋先生对为四川历史上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维新运动倡导者宋育仁的税收思想进行探析,开辟了近代经学研究很少人关注的经济领域的研究,在今天中国进入新时代也有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实际参考意义。
二、《宜宾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当代蜀学与巴蜀学派”栏目收录文章两篇,第一篇为浙江传媒学院何仁富教授、汪丽华副教授的《唐君毅早年的感通体验及其形上意义——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一)》,第二篇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唐炜琛的《槐轩哲学对中医火神派的影响——从易学的角度看》。
《主持人语》(韩星、杨永明):
唐君毅作为一位现代新儒家的大师,与西方哲学家不同的是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建构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何仁富、汪丽华教授合作的《唐君毅早年的感通体验及其形上意义———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 一) 》一文,把唐君毅先生生命的成长与思想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分析和阐释唐君毅早年生命中的几次重要的想象性体验及其隐含的形上意义,分析这些想象性体验对于唐君毅生死哲学建构的意义,认为其思想建构的基点就是其早年的感通体验。“感通”是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论文对唐君毅先生怎么样把早年生活中的诸多想象性体验从想象带到当下,将自己的内在生命情感通达自己生命以外的“他者”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当阐释,最后归结为这种感通是对个体生命内在仁心本体的体证,是唐君毅生死哲学建构的形上基础,揭示了唐君毅思想的本质特征。清末蜀中大儒刘沅,世称“槐轩先生”,其学汇通佛老,归宗孔孟,搜罗百代,无所不有,于蜀中独树一帜,在全国亦颇有影响,形成了著名的槐轩学派。这方面学界已经有很多已经成果,唐炜琛博士的《浅析槐轩哲学对中医火神派的影响———从易学的角度看》一文,从一个不为一般文史哲学者注意的独特角度———中医学, 研究了槐轩哲学对中医火神派的影响。槐轩门人之一的郑钦安在四川开创了中医火神一派,日益受到中医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论文梳理分析了槐轩如何影响郑钦安,从槐轩本人来讲是一代儒门宗师,儒道佛兼通,对中医学术及临床治疗浸淫极深,而钦安作为其高足,长期受到槐轩哲学和医学思想的影响,由儒入医,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儒医”。论文主要抓住槐轩思想体系中核心性的易学哲学思想这一主要线索,对中医火神派医学思想的影响做了深度分析,开拓了槐轩学派研究的新领域,也可以使更多有识之士重视和发掘这一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思想的宝库。
三、《宜宾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当代蜀学与巴蜀学派”栏目收录文章三篇:一篇为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吴龙灿博士的《复性书院办学理想与学统传承》,一篇为西南医科大学周君才副教授的《实践中的互动文化观:杨宪邦文化哲学思想启示》,一篇为武汉大学硕士生丁铭的《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解读和吸收—————以“性相”与“体用”为核心》。
《主持人语》(韩星、杨永明):复性书院是马一浮为保存传统文化,复兴传统书院的基本精神,由当时国民政府支持,在抗战时期开办的一所学校,在中国现代儒学史、教育史上留下了独有的辉煌与遗响。吴龙灿博士的大作对复性书院办学理想与学统传承进行了梳理,解析了复性书院创议人马一浮与熊十力的共同追求与筹备书院的过程中具体办学理念和规制的分歧,认为这是复性书院办学精神的两个方向,即在教育思想上传承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和吸收西方博雅教育理念。虽然两人不欢而散,但后来都在各自的办学和讲学中付诸实践,代表了现代新儒家教育理念的基本方向,其学统传承脉络未断,至今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新儒家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中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儒家思想的艰难历程和理想信念。
当代知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杨宪邦站在哲学的高度关注中国的文化建设,长期进行文化研究与哲学研究形成了其文化哲学观,但学界对此罕有论及。周君才副教授申请了“杨宪邦文化哲学思想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篇论文是该课题的成果之一,集中梳理了杨宪邦实践文化观、文化时空观和文化交融观,认为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互动的文化观,试图实现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将来实践的有效融合,创造出先进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对于我们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作为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的哲学观点从佛教唯识学入手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自成一家之言,其学说直接影响到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二代新儒家。丁铭硕士的论文从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空”的解读出发,诠释了大乘空宗说“空”三义。不过这种解读受到佛教人士批评,也许是有道理的,但就熊十力本人来说,他批判大乘空宗,是站在儒家的价值立场,主要是为了构建他的“体用不二”的新儒家哲学。这篇论文就试图揭示大乘空宗“性相”学说与熊十力哲学核心概念“体用”的关系,有利于深刻理解熊十力思想体系的形成缘起与内在精义。
四、《宜宾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当代蜀学与巴蜀学派”栏目刊登纪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专题文章,共收录文章四篇:第一篇为东吴大学教授朱建民的《生命的学问与当代学术发展》,第二篇为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的《中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统——唐君毅“中道”思想“密意”探要之一》,第三篇为鹅湖月刊社周博裕教授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之理心动力》,第四篇为浙江传媒学院何仁富教授、汪丽华副教授的《唐君毅青年时期的生死经验及其哲学意涵——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之二》。
《主持人语》(韩星、杨永明):本期专栏所发四篇文章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唐君毅的学术思想。朱建民教授亲炙唐先生的教诲,《生命的学问与当代学术发展》一文,作者直言从唐先生处感受到中国学问的精彩在于生命的学问,是为己之学,既有价值的定位与选择,更有真实生命的内在体悟。这与源自西方的当代学术规范以追求新知为尚有着根本的不同。作者呼吁有志承担中国哲学继续发展使命的当代学者,一方面要学习西方哲学的优点,另一方面要认清用西方哲学处理中国哲学的局限,必须将中国哲学视为生命的学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应生命问题、时代问题,在有限的现实世界结构中回应具有恒常意义的智慧与思想,从而对整体文化有所提升。王兴国教授《中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统———唐君毅“中道”思想“密意”探要之一》一文,通过疏解“中道”与“道统”的关系,发现了唐君毅哲学思想的“密意”,即唐君毅以哲学史的方式论证与阐明了“中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统”这一观点,进而指出唐君毅这一重大洞见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与继承中国哲学与文化,洞悉与把握中国文化的中道,创新与推进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建设,使中国哲学与文化成为“全景交往的世界文明对话”中的一种世界哲学和世界文化,具有绝不可轻视的重大意义。周博裕教授《“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之理心动力》一文,引《诗经》之语,探理心动力。该文一反过去顺牟宗三先生之疏解康德哲学义理去理解传统之“心”,而是通过疏解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对性理与事理、性情心与德性心的理解,既指明性理与事理之区别与价值,又论及天道即人道,人心可自命自令,戒慎恐惧之慎独,乃作圣之最鞭辟入里处,结穴处。如是理解此心此理,当是别有一番风景。何仁富、汪丽华教授《唐君毅青年时期的生死经验及其哲学意涵———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之二》是继《唐君毅早年的感通体验及其形上意义》之后继续探讨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的又一篇力作。唐君毅是一位用生命建构自己思想的哲学家,其思想建构的基点,是其早年的感通体验; 而其生死哲学的立场和理论取向,则与他早年真实的生死经验密切相关。如果说早年的“想象性体验”奠定了唐君毅生死哲学思考的“问题意识”,那么其早年的生死离别“经验性体验”,则以生命实践的方式,让生死问题落实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之中,为其后来关于生死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最为真切的经验基础和最为需要的实践参照。作为一位体验性的生死哲学家,唐君毅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践行着对生死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