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鸿誉:传统美德与小学德育教育

作者:段鸿誉 时间:2007-07-05 点击数:

传统美德与小学德育教育

 

段鸿誉

四川省宜宾市象鼻方水小学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可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陷入困境,尤其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小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从古至今在净化灵魂,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可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陷入困境,尤其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基本素质的形成,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一、当前小学德育基本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有待加强。现代社会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如同重星捧月,家庭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往往难以避免出现某些忽略和偏差,使他们依赖性强、胆小、懦弱、任性、挑食、讲享受,难以与同伴友好相处,缺乏竞争合作意识和同情心、责任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要求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当前小学德育相结合。培养具有丰富的情趣、博大的胸怀、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仪表气质和行为习惯的学生。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现在最早的家教著作《颜氏家训》的教育内容中,主张“勤劳”、“节俭”,要求颜家子孙勤学务实,不奢侈浪费。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把“诚实”作为自己和子孙一生为人处世的根本信条,要求家人和子孙俭朴,身居高位也“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我国近代近代爱国将领朱庆谰在其《家庭教育》中指出“不要学那些绝无见识的父母,把子女当成祖宗,任他享福,自己做牛马,不但苦了自己,并且害了子女。”“爱自己的心叫私心,爱大众的心叫公德。”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三、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合格的公民首先应该是个诚实正直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最起码的做人的素质,没有规范意识、同情心和合理的畏惧感,那么所谓的忠诚、法律观念、社会责任感、公德观念和价值观都是奢谈。因此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内涵寓于小学素质教育之中,逐渐让他们形成好思乐行、感知欲望强烈、探索欲望浓厚、友爱守纪、文明礼貌、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的品质。同时,使儿童建立自信心、竞争意识、挫折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开拓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身体、认识、社会性、审美意识各方面打好基础。在吸收传统美德思想精髓的同时付之更深、更广、更新的内容。


(一)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爱国就是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同胞。爱国历来被看作中华民族的“大节”,炎黄子孙崇尚民族气节,注重爱国情操,形成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之所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蕴涵着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灵魂。“北海牧羊”的苏武、“虎门硝烟”的林则徐等民族大英雄,他们都具备“舍己为国”的 爱国精神,因而倍受人们的称颂,流芳千古。当今的少年儿童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作为家中的小太阳的他们往往宠爱有加,养成了自私、任性、自由散漫等陋习,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讴歌志士仁人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重视礼仪教育,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是礼仪只榜,讲文明,有礼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使礼仪教育深入人心,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予以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要形象直观,要注意以情动人。为此,要善于捕捉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纯真的情感,并及时予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讲礼仪是来自内心深层次的需要。针对小学生行为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学校礼仪教育也应持长远观点,制定相关措施,保证礼仪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如每学期评选文明小卫士、文明之星、卫生之星、勤奋之星、孝顺之星等等。从制度上规范,真正使礼仪教育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做一名合格、文明的公民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三)重视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相结合

古人所讲“百善孝为先”、“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然而,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似乎对这优良传统淡薄了。纵观当今一些子女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的现象,特别是独生子女,索取的爱多,回报的却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爱父母、尊敬长辈。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向孩子灌输、渗透热爱父母、关心父母的思想观念。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父母的关爱,就没有自己生命的存在。父母在单位繁忙的工作情况要向孩子讲述,要让孩子亲眼观察父母是如何忙忙碌碌地度过辛劳的一天,通过身临其境,所见所闻,使孩子真正懂得,父母为了抚养他们成人,日夜操劳,不知付出多少艰难和辛苦、耗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地向父母奉献爱心、孝心,并且努力创造优异的学习成绩,开拓丰硕的工作成果,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教师可以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古训相关内容教育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诵读经典,如儿童阶段,以体现中华伦理思想的童蒙读本《三字经》、《弟子规》为主;小学高年级以选读《论语》、《大学》中有关章句为主。同时学校开展 “父母爱我,我爱父母”演讲比赛、“在自己生日那天为妈妈过母亲节”等活动,提高学生“孝”的认识、激发学生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情感,从而形成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也与我们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质上一脉相承,互相辉映。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五粮液大道东段酒圣路8号;邮编:644000;邮箱:sxj629@163.com;电话:0831- 3706971

Copyright© 2019 Powered by Yibinu.cn,四川宜宾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